12月23日,全省教育大会在福州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出席并讲话,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七次全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福建教育事业的未来描绘了宏伟蓝图。
大会召开后,我校广大师生持续关注,认真学习领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大家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表示要以大会精神为指引,创新进取、求真务实,为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建设教育强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省教育大会
“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是我省在‘十四五’即将收官之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福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动员部署,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仰恩大学校长王维月表示,作为爱国华侨创办的学校,仰恩大学将认真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深化“特色五育”协同育人综合改革,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增强学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积极发挥侨校优势,以侨为“桥”,汇聚侨智侨力,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办学“走出去”,为学校事业发展汇聚新资源、注入新动力、开辟新空间,把仰恩大学办得更好,为发挥社会力量办学、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树立典范,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建设教育强省贡献仰恩大学力量,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校党委副书记程如平表示,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正当其时、鼓舞人心,为教育强省建设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学校将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政引领力,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改革创新,强化人才竞争力,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在教育强省建设中强担当、做贡献。
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欧怒表示,全省教育大会体现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系统谋划,作为基层教学单位,将始终立足福建、面向地方、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紧密对接闽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纲,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会做人、守信笃行,会做事、创业有成的时代新人。
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许惠铭表示,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令我们备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办好教育的信心。学院将以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为牵引,紧扣福建产业需求,加快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师德师风,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努力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工程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曾凤生表示,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明确了下一阶段教育工作的方向,形势催人奋进。作为集理工科专业为一体的学院,将紧紧聚焦福建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方面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响应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努力为“海丝名城”泉州建设、新福建建设、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克钦表示,全省教育大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推进建设教育强省进行了规划部署,提出了目标任务。建设教育强省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的有力支撑。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习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作深入学习领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的“排头兵”,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政课,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工作实效,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改革创新,立鸿鹄志,践报国行,以“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福建精神服务教育强省建设。
校团委学生副书记、法学院2022级法学4班学生赵思颖说,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吹响了建设教育强省的强劲号角。通过学习大会精神,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作为法学专业学生,我们要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能力,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民族发展大局中,积极投身法治社会建设实践,为提高全社会法治水平,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校学生会执行主席、工程技术学院2022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班学生黄梦青说,认真学习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后,内心深有感触。信息化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持续增加,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要善于把握时代机遇,不断强化专业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柯晓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