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日期:2024/06/07 09:22浏览次数:17


书记好党课”展示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1. 主讲人简介

李克钦,男,19732月出生,河南鹿邑人,副教授职称。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7月,毕业于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仰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直属党支部书记。先后被聘为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会理事,共青团福建省委青年讲师团讲师,福建省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书记,泉州市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委员会委员。

李克钦长期致力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福建省教学科研项目3项,仰恩大学科研项目5项,参与福建省教学科研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

  1. 文本讲稿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不断丰富和持续完善的基础上不断提出的。20188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217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202010月,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重点布置文化建设工作。20236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并提出“七个着力”重要要求。202310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深邃、内涵丰富、视野广阔、高屋建瓴,具有极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指导意义。主要包括13个方面内容。

(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地位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制度论

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广大党员干部治国理政的“看家本领”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始终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航、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长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如何更加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和系统表述,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位、主要内容和功能效用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指引。

(四)“第二个结合”与新的文化使命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强调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高度重视历史、考古、文明探源等研究,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升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五)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任务,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论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阐释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七)提升新闻舆论“四力”论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八)网络安全和网络强国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新时代新征程,网信事业的重要作用地位日益凸显,要大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网络强国建设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九)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为新时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重要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十)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解决“挨打”“挨饿”“挨骂”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前两个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要解决“挨骂”问题。“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万千大道理。

(十一)文明交流互鉴论

习近平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要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世界各国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

(十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出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有其属性与功能,二者承担着不同的发展使命和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并进行了分类指导,深化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十三)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在关于文化发展的讲话或重要指示中,都强调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高原则,事关文化建设全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1. PPT课件